双层纱面料搭配活性印染工艺的组合具有以下核心特点:面料特性双层结构:采用两层纯棉薄纱叠加编织,中间以节点连接,形成天然空气层。天然透气:纯棉材质+蓬松结构,吸湿排汗性优异,适合贴身穿着。轻盈柔软:纱线细密,经水洗处理后触感软糯亲肤,越用越柔。印染优势活性印染技术:染料与棉纤维发生化学反应,颜色渗透至纤维内部。高色牢度:水洗不易褪色、掉色(优于普通涂料印染)。安全环保:不含甲醛/偶氮,符合婴幼儿纺织
“色织面料+活性印染”指的是一种结合了两种不同工艺的面料生产方法,兼具两者的优点:色织:能形成清晰、规律的条纹、格纹、提花等纹理效果,图案立体感强。面料结构稳定,不易变形。由于纱线已染色,通常色牢度较好(尤其是摩擦色牢度)。色彩表现受限于纱线颜色,难以实现复杂、渐变、大面积满印的图案。工艺: 先将纱线或纤维染色,然后再用这些有色纱线进行织造(如梭织或针织)。特点:活性印染:能够印制色彩丰富、图案精
这两个术语通常出现在高品质家纺产品(如床品、毛巾)的描述中,分别指代面料材质和染色工艺:长绒棉:指棉花纤维长度较长、细度较细的一种优质棉。优点:纤维更长意味着纺出的纱线更细、更柔韧、强度更高。最终面料手感更柔软、更光滑、更亲肤,具有更好的光泽度和悬垂性,同时更耐用、不易起球。埃及棉、匹马棉、新疆棉中的优质品种都属于长绒棉。代表:高级、舒适、耐用。活性印染:色牢度高:颜色与纤维结合牢固,不易褪色、不
色织布与印染布的本质区别在于 着色工艺的顺序及其对布料特性的根本影响。以下从工艺流程、物理特性、外观效果到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性对比分析:一、核心工艺差异环节色织布印染布着色对象纱线或纤维(织造前染色)成品白坯布(织造后染色/印花)工艺流程染纱 → 织布 → 后整理织布(白坯)→ 染色/印花 → 后整理着色原理色彩渗透纱线内部色彩附着布面(染色)或局部渗透(印花)二、物理特性对比色牢度色织布:染料在纱
以下是针对色织四件套洗涤50次后色差变化的详细解析,涵盖核心概念、影响因素、检测标准及使用建议:一、基本概念色织布:纱线先染色后织造,染料渗透纤维内部,结构稳定。对比印染布(布匹织好后再印花染色),色织布色牢度更高。色差变化:指洗涤后颜色褪色、泛白或深浅不均的程度。色牢度等级:国家标准分1-5级(5级最优),洗涤50次后≥4级(轻微变化)为合格。二、洗涤50次后色差变化特点项目色织四件套表现对比普
色织工艺基本概念:色织指先将纱线染色,再用有色纱线织成面料。其核心是“先染后织”,通过不同颜色纱线的排列组合形成图案。与普通印染的区别 项目色织工艺普通印染(坯染)流程染纱→织布→后整理织布→印染(白坯布染色或印花)色彩表现经纬纱交织形成纹理,层次感强表面单色或印花,纹理单一色牢度更高(染料渗入纱线内部)较低(染料附着在布面)透气性更优(纱线间隙保留完整)可能因涂层处理降低透气性双面效果可设计正反
色织床品最佳洗涤温度详解色织床品(即先将纱线染色,再织造成布的床品)因其色彩牢固、图案立体而广受欢迎。为最大限度保持其色彩鲜艳度、面料质感和使用寿命,洗涤温度的选择至关重要。最佳温度需综合以下因素:染料性质与色牢度:色织布在织造前已完成纱线染色,染料通常渗透较好,色牢度普遍优于印花布。然而,高温仍是导致染料溶解、迁移(串色)和褪色的主要元凶之一。不同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等)对温度的耐
根据国家标准 GB/T 22846-2017《色织布》 中的规定:经纬纱色差要求色织布的同匹布中,经纱与纬纱的色差必须 ≥ 4级(按标准灰色样卡评级)。具体说明5级:无色差(最优)4级:轻微色差(合格)3级及以下:明显色差(不合格)检测方法:在标准光源(如D65)下,将布样与《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 250)比对。分级标准:影响因素纱线批次差异、染色工艺稳定性、织造过程
色织布比印染布掉色风险**低30%-70%**左右。具体差异取决于工艺和染料,但色织布在色牢度(尤其是耐摩擦、耐水洗)方面优势显著。以下是详细对比分析:核心工艺差异决定色牢度基础:色织布: 先染纱,后织布。染色发生在纱线阶段,染料在高温高压下能充分渗透到每根纱线的纤维内部并与纤维牢固结合。织布过程不涉及染色。印染布: 先织布(坯布),后染色/印花。染色发生在织物阶段。染料主要附着在织物表面和纱线表
四件套染色了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处理:84消毒液漂白(仅限纯白色棉麻材质)冷水稀释84消毒液(比例参考瓶身说明)。将染色部分完全浸泡在溶液中,时间不宜过长(通常15-30分钟),密切观察褪色情况。一旦染色去除,立即用大量清水彻底漂洗干净。彩漂粉/氧净类含氧漂白剂(适用彩色和白色织物,但需先测试)用热水(约60°C)充分溶解彩漂粉/氧净。将四件套完全浸泡在溶液中,浸泡数小时(按产品说明操作)。正常机洗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