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织布常见瑕疵识别指南(按瑕疵类型分类)一、纱线问题类瑕疵粗节纱特征:布面局部纱线明显粗于正常部分,呈短粗节状。成因:纺纱过程中纤维聚集不均。判定:长度2cm 或影响花型连贯性即为疵点。细节纱特征:纱线局部变细,导致布面薄透、强度降低。检验方法:透光观察或手指轻刮感知厚度差异。二、织造结构类瑕疵断经/断纬断经:纵向缺少纱线,形成缝隙。断纬:横向缺少纱线,布面呈带状稀薄。特征:紧急处理:织机立即停机
色织布的熨烫温度控制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面料的色泽、手感和使用寿命。以下是详细的控制要点:一、温度控制的核心依据纤维成分决定基准温度:涤纶: 130-150℃尼龙: 120-140℃ (避免蒸汽直喷,易产生水渍)真丝: 120-160℃ (务必使用低温档),且需在面料完全干燥状态下熨烫,蒸汽可能导致水渍。羊毛: 140-160℃,需配合蒸汽和垫布(湿布最佳),避免产生“极光”。棉/麻类色织布: 耐
色织床品最佳洗涤温度详解色织床品(即先将纱线染色,再织造成布的床品)因其色彩牢固、图案立体而广受欢迎。为最大限度保持其色彩鲜艳度、面料质感和使用寿命,洗涤温度的选择至关重要。最佳温度需综合以下因素:染料性质与色牢度:色织布在织造前已完成纱线染色,染料通常渗透较好,色牢度普遍优于印花布。然而,高温仍是导致染料溶解、迁移(串色)和褪色的主要元凶之一。不同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等)对温度的耐
高支色织布的密度检测需严格遵循国家标准(GB/T 4668-1995《机织物密度的测定》)及行业规范,具体操作标准如下:一、检测定义经密(经纱密度):织物纬向10cm长度内的经纱根数(单位:根/10cm)。纬密(纬纱密度):织物经向10cm长度内的纬纱根数(单位:根/10cm)。二、核心检测标准取样要求:距布边≥5cm处取样,避开褶皱、疵点区域。样品尺寸≥15cm×15cm,需包含完整花型循环。检
色织格纹对位精度的行业标准主要关注不同颜色纱线编织形成的图案(尤其是格纹)在面料接缝处(如侧缝、肩缝、口袋等)能否精确对齐的允许偏差范围。以下是详细的技术要点:核心定义:色织格纹:指使用预先染好色的纱线(经纱和纬纱)按特定组织规律交织,在布面上形成格子、条子等图案的面料。对位精度:指将两块(或多块)这样的格纹面料缝合在一起时,要求布面上的格纹线条(或图案关键点)在接缝两侧能准确、连续地对齐的程度。
色织布边角料颜色一致性测试方法一、测试目的确保色织布边角料(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碎片)的颜色在不同部分或批次间保持一致,避免色差影响再利用或质量控制。颜色一致性指布料颜色无明显视觉或仪器可测差异。二、取样方法取样原则:从不同来源的边角料中随机抽取代表性样品(至少5个样本),覆盖不同位置(如布边、中心、角落)。样品大小:最小10cm x 10cm,确保平整、无褶皱、污渍或损伤。记录取样位置、批次号和生产
判断面料是否为真色织(即纱线在织造前已染色),最核心的观察点在于纱线本身的颜色是否贯穿其整个横截面。以下是详细、逐步的观察和判断方法:准备工具与观察点:必备工具: 一个高倍放大镜(最好10倍以上)或显微镜。肉眼通常难以看清纱线内部结构。关键观察点: 需要观察面料的边缘、背面或剪开后的横截面。尤其要观察不同颜色纱线交织的区域以及单根纱线的内部。观察纱线排列与颜色分布:组成红色条纹的所有纱线(经纱或纬
根据国家标准 GB/T 22846-2017《色织布》 中的规定:经纬纱色差要求色织布的同匹布中,经纱与纬纱的色差必须 ≥ 4级(按标准灰色样卡评级)。具体说明5级:无色差(最优)4级:轻微色差(合格)3级及以下:明显色差(不合格)检测方法:在标准光源(如D65)下,将布样与《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 250)比对。分级标准:影响因素纱线批次差异、染色工艺稳定性、织造过程
辨别色织面料(纱线先染色后织造的面料)正反面,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看花纹/图案清晰度:正面: 花纹、图案通常更清晰、饱满、立体感强,色彩更鲜艳。反面: 花纹、图案相对模糊、浅淡、不够立体,有时能看到浮线或底色为主。看布边:正面: 布边通常更平整、光滑、精致。反面: 布边可能相对毛糙一些,或能看到布边的卷边方向(正面通常朝外)。看疵点/接头:正面: 厂家会将疵点(如粗纱、结头等)尽量藏在反面。反面:
色织布比印染布掉色风险**低30%-70%**左右。具体差异取决于工艺和染料,但色织布在色牢度(尤其是耐摩擦、耐水洗)方面优势显著。以下是详细对比分析:核心工艺差异决定色牢度基础:色织布: 先染纱,后织布。染色发生在纱线阶段,染料在高温高压下能充分渗透到每根纱线的纤维内部并与纤维牢固结合。织布过程不涉及染色。印染布: 先织布(坯布),后染色/印花。染色发生在织物阶段。染料主要附着在织物表面和纱线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