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织面料+活性印染”指的是一种结合了两种不同工艺的面料生产方法,兼具两者的优点:色织:能形成清晰、规律的条纹、格纹、提花等纹理效果,图案立体感强。面料结构稳定,不易变形。由于纱线已染色,通常色牢度较好(尤其是摩擦色牢度)。色彩表现受限于纱线颜色,难以实现复杂、渐变、大面积满印的图案。工艺: 先将纱线或纤维染色,然后再用这些有色纱线进行织造(如梭织或针织)。特点:活性印染:能够印制色彩丰富、图案精
色织布与印染布的本质区别在于 着色工艺的顺序及其对布料特性的根本影响。以下从工艺流程、物理特性、外观效果到应用场景进行系统性对比分析:一、核心工艺差异环节色织布印染布着色对象纱线或纤维(织造前染色)成品白坯布(织造后染色/印花)工艺流程染纱 → 织布 → 后整理织布(白坯)→ 染色/印花 → 后整理着色原理色彩渗透纱线内部色彩附着布面(染色)或局部渗透(印花)二、物理特性对比色牢度色织布:染料在纱
色织布的pH值控制是纺织品生产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安全性和服用性能。其控制范围和要求如下,并进行详细讲解:核心控制范围:国际通行标准 (如Oeko-Tex Standard 100): 要求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pH值在 4.0 - 7.5 之间;婴幼儿用品(I类产品)要求更严格,通常在 4.0 - 7.0 之间。中国国家标准 (GB 18401):婴幼儿用品 (A类): pH值 4
判断色织布纱线品质需要综合多个指标,以下是关键要素的详细分析:一、 物理性能指标纱支(线密度)准确性: 实测纱支是否与标称支数一致?偏差过大会影响织物克重、厚度和手感。均匀性: 沿纱线长度方向支数是否均匀?不匀率高会导致织物出现横档、条影等疵点。常用条干均匀度仪(如乌斯特条干仪)检测,关注CV%值(变异系数)。定义: 表示纱线粗细程度。单位有英制支数(Ne)、公制支数(Nm)、特克斯(Tex)、旦
判断色织布纱线品质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物理性能、外观、颜色性能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以下详细讲解关键判断要素:一、物理性能 (纱线的基础品质)纱线强力:单纱强力: 使用拉力试验机测试单根纱线断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单位:cN, gf, lbf)。结果通常看平均值、最小值和强力不匀率(CV%)。强力越高、不匀率越低越好。缕纱强力: 测试一定圈数(如100圈)纱线束的断裂强力。反映纱线在集体受
是的,色织工艺通常能减少化学残留,主要原因如下:先染纱,后织布:在色织工艺中,纱线在织布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染色。这意味着最终织成的面料本身不需要再进行染色处理(不同于“先织布,后染色”的匹染工艺)。染色是整个纺织品加工中使用化学物质(染料、助剂如匀染剂、渗透剂、固色剂等)最密集的环节之一。跳过面料染色这一步,直接避免了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化学残留。减少后整理工序:由于色织布本身已经具有了色彩和图案(
以下是色织提花面料四件套勾丝测试的详细方法,严格依据国家标准 GB/T 11047-2008《纺织品 织物勾丝性能评定》 执行,具体步骤如下:一、测试原理模拟织物在穿着或使用过程中被尖锐物体(如拉链、饰品、家具边角等)勾拉后形成勾丝的现象,通过标准仪器和流程评估勾丝等级。二、测试设备勾丝仪圆柱形测试筒(直径 ≥ 110mm)钉锤:表面密布不锈钢钉(直径约1mm,长度约10mm,间距均匀)驱动装置:
色织布与染色布的透气性差异无法用精确的百分比量化,因为透气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原料、纱线支数、织物组织结构、密度、后整理工艺等)。然而,色织布通常比染色布具有更显著的透气优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生产流程的本质区别:核心原理:生产工艺的差异色织布 (Yarn-dyed Fabric):先染色,后织布: 纱线(经纱和纬纱)在织造之前就完成了染色过程。纱线状态: 染色后的纱线在织造过程中保持相对独立的状
以下是针对色织四件套洗涤50次后色差变化的详细解析,涵盖核心概念、影响因素、检测标准及使用建议:一、基本概念色织布:纱线先染色后织造,染料渗透纤维内部,结构稳定。对比印染布(布匹织好后再印花染色),色织布色牢度更高。色差变化:指洗涤后颜色褪色、泛白或深浅不均的程度。色牢度等级:国家标准分1-5级(5级最优),洗涤50次后≥4级(轻微变化)为合格。二、洗涤50次后色差变化特点项目色织四件套表现对比普
色织工艺基本概念:色织指先将纱线染色,再用有色纱线织成面料。其核心是“先染后织”,通过不同颜色纱线的排列组合形成图案。与普通印染的区别 项目色织工艺普通印染(坯染)流程染纱→织布→后整理织布→印染(白坯布染色或印花)色彩表现经纬纱交织形成纹理,层次感强表面单色或印花,纹理单一色牢度更高(染料渗入纱线内部)较低(染料附着在布面)透气性更优(纱线间隙保留完整)可能因涂层处理降低透气性双面效果可设计正反